其他文章

商品推薦

不是所有脂肪都該減!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

大家可能都聽過脂肪,不外乎就覺得它讓人變胖、遮住腹肌、穿衣服不好看,但你知道嗎?脂肪其實不是都一樣的,脂肪有兩種——內臟脂肪(Visceral fat) 和 皮下脂肪(Subcutaneous fat)。雖然它們都叫脂肪,但對身體的影響可是完全不一樣。

內臟脂肪(Visceral fat) 是堆積在你器官裡或周圍的脂肪,可以藏在肝臟、腸子、胰臟、胃,甚至連舌頭裡都有可能。這種脂肪有個綽號叫做 Active fat(活性脂肪),因為它不是乖乖待著不動的那種脂肪,而是會釋放一堆發炎物質,比如 TNF-α、IL-6、Resistin、PAI-1…… 這些聽起來很科學的東西,其實就是會讓你身體「慢性發炎」的壞傢伙。

這些發炎物質大部分會直接透過「肝門靜脈」跑去肝臟,也就是說你的肝臟每天泡在一缸發炎湯裡,久了當然會出事。這就是所謂的 Portal theory(門靜脈理論),它解釋了為什麼內臟脂肪會讓你比較容易得脂肪肝、糖尿病、胰島素阻抗、血脂異常,還有心臟病、中風、甚至失智和癌症。

相較之下,皮下脂肪(Subcutaneous fat)就乖多了。它就藏在皮膚底下,是你捏得起來、擋住腹肌的那層。很多人覺得這層「肉」很煩,但其實它是比較「無害」的脂肪,甚至有點像是身體的防撞氣墊,不只可以保護肌肉和骨骼,也幫忙儲存能量、調節體溫。根據一些研究發現,同樣有內臟脂肪的人,如果多一點皮下脂肪,反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比較低。聽起來有點違反直覺對吧?但這代表胖不是重點,胖在哪裡才是關鍵。

那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是皮下脂肪多,還是內臟脂肪多?最精準的方式是做 DEXA(雙能量X光吸收儀)檢測,不過這種檢查不便宜也不太容易約,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兩個動作:量腰圍 和 用手捏。沒錯,真的就是捏。

因為內臟脂肪是藏在肚子裡的,所以你是捏不到它的。相反的,如果你摸自己的肚子,還可以捏出一層肉,那大多是皮下脂肪。再來,根據數據,如果男生腰圍超過 90 公分、女生超過 80 公分,再加上肚子又硬又捏不起來,那就有可能是內臟脂肪多了,這時候真的要去做檢查比較保險。

另外,全身一起變胖的人,其實多半是皮下脂肪偏多,像是連手腳一起變肉的那種胖,反而比「只有肚子凸出來」的那種還健康。很多看起來不胖的人,其實體內已經有很多內臟脂肪在作怪,只是外觀還看不出來,這種才更要小心。所以不要覺得會胖是壞事,至少你身體有反應,願意告訴你「出了狀況」

總結一句話,會胖不可怕,代謝失調才可怕。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去恨那層肥肉,而是要找出讓自己發胖的根本原因,然後用對的方法,把身體調整回健康狀態。下次照鏡子看到肚子上的肉,別急著嫌棄它,說不定它正在默默保護你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