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今天繼續跟著我們的老朋友 Nick Norwitz 來討論一下膽固醇的話題。我們都知道在執行 低糖飲食或者生酮飲食的族群,有部分的人會有膽固醇升高的情況,尤其是 在 BMI 低於 25 的族群中,膽固醇上升的機率是其他人的五倍。之前我們探討了一項追蹤 80 位因為低醣飲食而升高膽固醇的瘦體高反應者 (LMHR) 的研究(The KETO Trial),結果顯示 高 LDL-C 與冠狀動脈斑塊之間並沒有必然顯著的相關性。今天我們來看看另一份研究。
這份 2025 年刊登在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的研究,名為 “Plaque Begets Plaque, ApoB Does Not”,是來自於 KETO-CTA Trial 的進一步分析。這項研究納入了 100 位長期採用生酮飲食且 LDL-C 高於 190 mg/dL,HDL-C 高於 60 mg/dL,三酸甘油酯低於 80 mg/dL 的受試者。這些人的特徵符合所謂的 瘦體高反應者 (LMHR),即 LDL-C、HDL-C 增高,三酸甘油酯降低的三聯症,並且 多數人的 BMI 低於 25。
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 ApoB 和 LDL-C 的改變與冠狀動脈斑塊進展之間的關聯性。過去一般認為 LDL-C 和 ApoB 升高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,但在這群特定的族群中,這個假設是否成立仍然存疑。
研究使用了 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造影 (CCTA) 與 冠狀動脈鈣化 (CAC) 檢測來觀察冠狀動脈斑塊的變化,並在 一年後再次檢測以觀察斑塊的進展。研究者採用 線性迴歸分析和貝氏因子分析,將 高 ApoB (平均 185 mg/dL) 和高 LDL-C (平均 254 mg/dL) 的數據與斑塊進展之間的關聯進行比較。
結果顯示,這群 瘦體型且代謝健康的生酮飲食者,即使他們的 ApoB 和 LDL-C 都顯著升高,這些變化卻不會影響非鈣化斑塊體積 (NCPV) 或總斑塊分數 (TPS) 的進展。研究中反而發現,真正影響斑塊變化的,是他們在基線時已經存在的斑塊狀況,比如 冠狀動脈鈣化分數 (CAC)、非鈣化斑塊體積 (NCPV)、以及總斑塊分數 (TPS)。這意味著 “斑塊會引起更多斑塊的進展,但 ApoB 並不會”。更重要的是,研究使用了 貝氏分析,結果顯示 支持 ApoB 與斑塊進展無關的證據比支持有關的證據高出 6 到 10 倍。換句話說,在這群人身上,斑塊的進展與 ApoB 並沒有明顯的關聯。
這篇研究帶來了一個重要的訊息:對於那些因為採用生酮飲食而 LDL-C 與 ApoB 顯著升高的瘦體型健康族群 (LMHR),他們的 LDL-C 和 ApoB 並不會增加冠狀動脈斑塊的進展風險。相反的,原本已存在的斑塊才是未來斑塊進展的關鍵因素。這與傳統上 LDL-C 升高被認為是高風險指標的觀點有所不同。這也進一步支持了 Nick Norwitz 等學者提出的假說:這些因生酮飲食引起的高 LDL-C 和 ApoB,或許與傳統觀念中因代謝異常所造成的高 LDL-C 風險並不相同。
雖然這項研究提出了對於 特定族群 (瘦體高反應者, LMHR) 的新見解,顯示在 代謝健康且因生酮飲食而導致的高 LDL-C 和 ApoB 情況下,冠狀動脈斑塊的進展似乎並不顯著受到影響,但這並不表示 所有膽固醇升高的狀況都可以被忽視或放任不管。膽固醇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因素所引起,包括代謝異常、發炎狀態、或其他潛在疾病。因此,當 LDL-C 或 ApoB 增高時,仍然需要仔細評估其背後的原因與潛在風險。這篇研究提供的結果應該被視為一種 對特定族群的生理反應之探討,而不是對所有人群的適用範例。
我們今天的討論,重點在於 更深入了解這個特殊族群的膽固醇變化與健康風險之間的關聯,但這並不等於所有人都可以放心忽略 LDL-C 升高的情況。臨床上,是否需要治療或調整仍應該根據個別狀況來決定,包括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、生活型態、家族病史與其他風險因子。如果你對自己的膽固醇數值或健康狀況有疑問,還是應該與專業醫師討論,進行適當的評估與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