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因為開始研究口腔的健康,看了西田亙醫師的書和Andrew Huberman和美國的兒童牙醫 Dr. Stacy Whitman的訪談,我開始研究 hydroxyapatite這一種成分。過去我們習慣相信 fluoride(氟化物)是預防蛀牙的唯一解方,它幾乎存在於所有主流牙膏中。但近幾年越來越多專業人士開始質疑氟的安全性,市面上也出現許多強調「無氟」的新產品。這不只是自然派的偏好,其實在功能醫學的領域中,也有許多醫師開始關注氟的全身性影響,長期在體內累積的特性,可能會沉積在骨頭、牙齒、甚至松果體之中。對於某些體質較敏感或已經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來說,這樣的累積可能會產生額外的負擔,甚至被認為和碘的吸收競爭有關。也有研究指出,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暴露過量氟化物,可能影響神經發展。
反觀 hydroxyapatite,本身就是構成牙齒和骨骼的主要礦物質,與身體高度相容。當牙齒因酸性環境而發生脫礦現象時,hydroxyapatite 能將流失的礦物補回去,這個過程稱為再礦化(remineralization)。與 fluoride 的作法不同,fluoride 主要是在牙齒表面形成一層較硬的 fluoroapatite,達到防酸抗菌的效果,但它終究不屬於牙齒本身的結構。而 hydroxyapatite 像是「以牙補牙」,直接修補牙齒表層的小裂縫,恢復琺瑯質原有的完整與功能。這樣的材料設計也符合功能醫學中對於仿生材料(biomimetic materials)的追求,講究自然、生物相容性高。
牙醫 Stacy Whitman 的看法也頗具參考價值。她本身致力於推廣自然與功能性牙科,強調牙齒健康應從整體生理狀態與口腔微生物平衡出發,而不只是追求抗菌與強化。她認為 hydroxyapatite 是一種比 fluoride 更溫和、更貼近人體的選擇,不只可以安全促進再礦化,還能減少牙齒敏感,甚至改善牙齒表面的光線反射,使牙齒看起來更亮、更健康。她觀察到許多長期使用這類牙膏的患者,牙齒不但變得更強壯,也更有光澤與彈性,甚至在口腔菌叢的穩定性上也有所改善。相較之下,氟雖然在抗菌上效果明確,但缺乏選擇性,可能一併消除對人體有益的菌種,這對於講求整體微生物平衡的功能醫學來說,反而是一種干擾。
口腔環境在進食、細菌分解食物中的糖分和澱粉,甚至在用嘴巴呼吸的時候,pH 值都會下降。這種偏酸性的環境會讓牙齒開始脫礦,也就是礦物質從琺瑯質中流失,時間一久就容易形成蛀牙。 Whitman醫師特別提醒,現代人習慣不斷吃零食、喝含糖飲料,導致口腔長時間處於這種酸性的脫礦化狀態。而 hydroxyapatite 的作用,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提供牙齒一個重新修復的機會,把流失的礦物質補回來,維持琺瑯質的完整結構。尤其是現在有些產品使用的是 nano-hydroxyapatite(奈米羥基磷灰石),顆粒更小,可以深入牙齒表層的微裂縫進行修復,不只提升效果,也更貼合日常使用需求。
希望這樣的介紹會讓大家對 hydroxyapatite這個成分有更近一步的了解,如果你有使用的經驗歡迎跟我分享一下,之後有空再來分享其他照顧口腔的駭客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