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文章

商品推薦

真的需要拒絕降膽固醇藥物嗎?

我的患者常常因為看了網路上的文章,來到診間時便直接拒絕服用降膽固醇藥物,但他們不知道,這類藥物其實有很多種類,當中可能有適合他們的選擇。一昧地抗拒,反而可能讓自己暴露在更高的健康風險之中。當然,如果能透過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維持理想的膽固醇水平,那確實不需要依賴藥物;但現實是,許多人即使調整生活方式,膽固醇仍然過高,而這時候,藥物便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工具。

臨床上,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主要分為五類,各有不同的作用機轉與適應症。

第一種是 Statin 類藥物,這是最常見、也是醫師第一線會開立的選擇。它透過抑制肝臟內 HMG-CoA 還原酶,減少膽固醇合成,並促進 LDL 受體上調,提高 LDL 清除率。Statin 效果顯著,但也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,最常見的是肌肉疼痛與疲勞,這與它影響粒線體能量生成有關。此外,HMG-CoA 也參與輔酶 Q10(CoQ10)與部分荷爾蒙的合成,因此 Statin 可能影響睪固酮、雌激素、維生素 D 等,甚至有研究指出它可能會抑制 AMPK,進而影響脂肪酸氧化與酮體生成。另一個潛在的副作用是肝指數升高,可能與肝細胞膜、粒線體功能、膽汁代謝或免疫系統的影響有關。臨床上,若患者出現肌肉或肝功能相關的副作用,通常會考慮停藥或更換其他藥物。我個人的建議是,使用 Statin 的患者最好搭配 100~300mg 的輔酶 Q10,並定期監測肝功能與荷爾蒙水平。

第二種是 Ezetimibe,這是我最喜歡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物,因為它的副作用極少,且對於不耐受 Statin 的患者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案。Ezetimibe 是一種 膽固醇吸收抑制劑,作用於小腸上皮細胞的 NPC1L1(Niemann-Pick C1-like 1)轉運蛋白,減少飲食與膽汁中的膽固醇吸收,進而降低 LDL。當腸道吸收的膽固醇減少時,肝臟會部分補償增加膽固醇合成,但 LDL 受體數量也會上升,使 LDL 進一步下降。不影響脂肪酸、脂溶性維生素(A、D、E、K)與三酸甘油酯(TG)的吸收,因此安全性極高。相比 Statin,Ezetimibe 降低 LDL 的效果約為其一半,且健保規範下僅適用於 Statin 無法耐受或劑量不足的患者,否則需自費購買。臨床上,因為它的副作用極少,是我經常使用的藥物,以達到更好的膽固醇控制效果。

第三種是 PCSK9 抑制劑,這是一種相對較新的藥物,對於膽固醇過高但無法使用 Statin 的患者來說,是一個強效的選擇。PCSK9 是肝臟產生的一種蛋白質,負責調控 LDL 受體的數量。正常狀況下,PCSK9 會與 LDL 受體結合,使其被降解,導致 LDL 受體減少,清除 LDL 的能力下降,進而讓血中 LDL 上升。PCSK9 抑制劑則能夠阻斷這個作用,讓 LDL 受體不被降解,使 LDL 清除率提高,血液中的 LDL 可降低 50~70%,甚至比 Statin 更有效。副作用少,常見的僅是注射部位反應與少數過敏情況,但主要問題是價格昂貴,且需要皮下注射。若未來價格能更親民,這無疑會成為臨床上更理想的降膽固醇藥物。

第四種是 Fibrate 類藥物,這類藥物與前面幾種不同,主要用於降低三酸甘油酯(TG),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(HDL),對於 LDL 的降低效果較弱。Fibrate 透過 活化 PPAR-α,加速 TG 分解、增加 HDL 生成,並減少肝臟 VLDL 產生,因此對於合併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患者特別有幫助,也是所有降膽固醇藥物中提升 HDL 效果最明顯的一種。副作用方面,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肝指數(ALT/AST)升高,但通常變化輕微,定期追蹤即可。對於腎功能不佳或有膽結石病史的患者,使用時則需要特別謹慎。

最後一種是膽酸結合樹脂,這類藥物透過與腸道中的膽酸結合,使膽酸無法被腸道吸收,增加膽酸排泄,進而促使肝臟消耗更多膽固醇來合成膽酸,使 LDL 受體上調,血液中的 LDL 下降 15~30%。然而,它對於三酸甘油酯(TG)的影響較小,甚至可能升高。此外,由於它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(A、D、E、K)的吸收,可能導致營養素缺乏,且部分患者會出現腸胃不適,因此臨床上較少開立。但如果使用得當,它仍然是一種不錯的輔助選擇。

以上五類就是臨床上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,它們透過不同的機轉發揮效果。許多患者抗拒服用 Statin,但其實即使不使用 Statin,仍然有其他方式可以降低真正不好的膽固醇。更重要的是,許多人認為自己的膽固醇是 “大而蓬鬆” 的健康型,但問題是,你真的做過檢驗嗎?建議所有高膽固醇但尚未服藥的患者,可以檢測自己的膽固醇分型,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。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固然重要,但在必要時搭配適當的藥物,才能將自己的健康風險降到最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