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文章

商品推薦

學會這些方法,真正的減重智慧

 在減重的過程中,體重常常是我們最容易依賴的指標,但其實它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準確,甚至有時會誤導我們。想要更健康、更輕鬆地管理自己的身體,首先得先了解一些常見的測量誤區,並學會用更正確的方式追蹤身體的改變。

測量的兩大誤區

1.每天量體重

每天量體重可能會讓我們被短期的數字波動牽著鼻子走。事實上,研究顯示,體重一天內可能自然浮動 0.8到1.8公斤,而這些變化與生理期、睡眠、飲食內容、酒精攝取、情緒狀態、排便習慣等都有關。過度關注這些波動,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焦慮與壓力,甚至導致自尊心下降,或發展出不健康的行為,例如強迫性地監測體重、節食甚至跳過正餐。所以,千萬不要讓每天的數字來定義你的努力與心情。

2.完全相信InBody等體組成數據

很多人喜歡使用體組成分析(例如InBody)來了解身體狀況,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輔助工具,但它並不完美。因為這類儀器的數據容易受到體內水分影響。例如,低碳飲食可能導致體內水分減少,讓機器判定肌肉量下降、脂肪比例上升,但這往往只是水分的改變,而非真實的身體組成變化。體內水分分布複雜,可能存在於細胞內、組織間質、血液或腸胃道,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測量結果。所以,使用這些儀器時,請記得數據只是參考,不要過於執著。

 

網路上有一個很常見的說法,說「同重量下,脂肪的體積是肌肉的5倍」,但這其實有點誇大。實際上,肌肉的密度約為 1.06 g/cm³,脂肪約為 0.9 g/cm³,也就是說,脂肪的體積比肌肉多18.2%。雖然沒有傳聞中那麼誇張,但這點差距已經足以讓你在減重初期,即使體重沒有變化,身形卻能出現明顯的改變。所以,減重不一定要盯著數字看,有時候,你的鏡子或照片才是更好的「秤」。

 

那麼,要如何更準確地追蹤自己的努力呢?其實,以下幾個方法比單純的體重測量更有用,也更能讓我們放下焦慮

量圍度:使用皮尺測量腰圍、臀圍、手臂、大腿等,這些數據比體重更能直接反映脂肪與肌肉的變化。腰圍縮小、臀圍提升,才是更健康的指標。

計算週平均體重:每天量一次體重,但只記錄一週的平均值,這樣能平衡掉日常波動,更清楚看到趨勢

拍照記錄:定期拍攝身體的正面、側面與背面照片,對比前後的改變,這是一種很直觀、很有成就感的方式,特別是在減重進展放緩時,照片會告訴你努力沒有白費

適度使用體組成計:像InBody這樣的工具可以提供肌肉、脂肪和基礎代謝率的數據,但記得,它只是輔助工具,參考即可,千萬不要過於依賴。

 

其實,減重從來都不只是追求一個完美的數字,而是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、讓我們自己更有自信。用對方法,放下對數字的執著,你會發現這條路走起來輕鬆許多,也能更享受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。最重要的是,不要忘了給自己一些耐心和溫柔,因為你的努力,遠比體重機上的數字更有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