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文章

鎂知識大揭秘:為什麼鎂是我們身體的必需元素

近幾十年來,土壤中的鎂和其他礦物質濃度顯著降低,導致現代人從食物中攝取的鎂含量也大幅下降。鎂是人體中含量第四高的礦物質,參與了超過六百種的生理反應,如蛋白質合成、能量生成(ATP)、離子傳輸、DNA與RNA合成以及細胞信號傳遞等。此外,鎂在身體最重要的抗氧化物——穀胱甘肽的合成中扮演關鍵角色。因此,充足的鎂攝取對於健康維護至關重要。

鎂的攝取與多種健康狀況密切相關。研究顯示,充足的鎂攝取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的風險,其主要機制包括軟化血管提高胰島素敏感度。此外,鎂對於骨質疏鬆症肌少症的預防和治療也具有潛在的正面影響。在骨質疏鬆症患者中,骨骼中鎂含量低可能導致骨質脆弱,並與骨礦物質密度(BMD)降低相關。雖然較高的鎂攝取量未必能明顯減少骨折風險,但卻有助於增加骨密度。在肌少症方面,鎂攝取與肌肉質量有正相關,然而,鎂補充是否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體功能,目前證據仍有限。

鎂還被稱為「天然的鈣離子阻抗劑」,因為它能夠對抗鈣的作用,類似於某些血壓藥物的效果。臨床上,鎂離子也被用於治療癲癇和抽筋,特別是在婦產科中,用來預防產婦癲癇發作。

統計顯示,台灣65歲以上人口的鎂攝取量僅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70%,顯示鎂的攝取在大部分人群中是不足的。容易缺乏鎂的族群包括老年人、腎功能不良者、酗酒者以及有發炎性腸疾的人。鎂缺乏的常見症狀包括失眠、高血壓、抽筋、情緒低落、血糖控制不良、偏頭痛、經痛和骨質疏鬆等。此外,缺乏鎂離子也容易造成維他命D和鈣質的失衡,進而影響胰島素的敏感度,導致血糖升高。

一般的血清鎂檢驗敏感度較低,無法準確反映體內的鎂狀況。由於大部分鎂存在於細胞中(約60%在骨骼內,僅1%在血液中),建議檢測紅血球中的鎂濃度,數值應在5.2至6.5mg/dL之間。然而,這種檢驗目前尚不普及。

富含鎂的食物包括南瓜子、菠菜、深綠色蔬菜、黑巧克力(85%以上)、黑豆、藜麥、杏仁、鯖魚、酪梨和鮭魚等。由於鎂是葉綠素的主要成分,所以大部分綠色蔬菜的含鎂量都相當高,每100公克的綠色蔬菜約含有50-100毫克的鎂。如果飲食無法攝取足夠的鎂,也可以考慮使用補充品,我較為推薦的鎂補充品包括蘋果酸鎂(Magnesium Malate)、蘇安酸鎂(Magnesium Threonate)和檸檬酸鎂(Magnesium Citrate)。這些形式的鎂補充劑具有良好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,有助於改善鎂的吸收效率。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七版的建議,成人每日應攝取鎂380毫克(男性)和320毫克(女性)。

鎂的自然攝取通常是安全的,但過量補充鎂(尤其是補充劑形式)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,如腹瀉和低血壓。特別是腎功能受損的人,更容易發生鎂中毒,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臟驟停。美國醫學研究所建議每日鎂補充的最高安全限量為350毫克,但在醫療監督下,有些情況可能需要更高的劑量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鋅攝取過量會影響鎂的吸收,而蛋白質攝取不足也會導致鎂吸收不良。此外,長期使用利尿劑、抗生素、胃藥等藥物也可能增加低血鎂的風險。因此,有這些情況的患者應先諮詢醫師,再進行鎂的補充。

總的來說,鎂在維持身體健康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,正確的補充和攝取對於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具有重要意義。